01.土生土長的藝術戲曲。
02.明末,隨移民傳入。
03.農業社會裡的休閒娛樂。
04.『歌仔』=『歌』的意思(民謠小調),『仔』:語助詞。
05.原本只有一個人哼唱,後來接唱成團。
06.加上車鼓弄的『歌仔管』,發展成『小戲』。
07.沒有舞台的表演型態→『落地掃』。學者認為"歌仔戲"是以此起源,可表演者不認同這說法。
08.大多學自『京劇』,並朝『大戲』發展。
09.『外台歌仔戲』依附廟會活動,又稱為『野台歌仔戲』。
10.民10年,進入劇場。稱為:『內台歌仔戲』。
11.約民30年間,因日本要求《皇民化》,並要求戲團學習皇民歌劇。(日本當時吸收了西方的文化,所以對台灣的戲曲有西化的效果。)
12.『黑標ㄚ』取自歌劇的英文發音,原無其他意義,後來有貶低的意思。
13.先有"廣播歌仔戲"。
14.民44年"電影歌仔戲",第一部『薛平貴與王寶釧』。
15.民51年,電視歌仔戲出現。
16.已具培養明星的功能。
17.60年代出現"快節奏"的『金光歌仔戲』。
18.70年間,回到內台。出現了,具有劇本的『精緻歌仔戲』。
19.腳色分類→生、旦、淨、丑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小生→又稱<文生>
2.武生→打鬥的男主角
3.文武生→允文允武的小生
4.老生→多為男性扮演
5.武老生→多為男性扮演
6.娃娃生→小孩腳色
§
1.苦旦→擅哭調,為較重要的角色
2.小旦→千金小姐型
3.花旦
4.武旦→會武功的女生,現在較為風行
5.彩旦→又稱『老婆仔旦』,大多扮演民間中年婦女,誇張的甘草人物
6.老旦
§
淨→又稱『花面』,已漸沒落
§
丑→『三花』,丑角到現在還是很需要

●女班→所有角色都由"女生"扮演。
●小孩仔班→由小孩來演歌仔戲,有一陣子很流行。
●(小、苦、花)旦,傳統扮像要貼片、梳大頭,至少要花一小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rmit12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